发布时间:2023-01-01浏览次数:933
中新网杭州11月27日电(张煜欢)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中国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海之滨的开放大省浙江,亦在丝路之上留下不凡足迹。
十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坚持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全方位高水平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海陆空”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壮大“地瓜经济”、扩大国际“朋友圈”,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不断深入的全球“对话”中融通着中国梦与世界梦。
浙江义乌—波季(格鲁吉亚)线路首发班列。龚书弘摄
在互联互通中布局“海陆空”
早在2000多年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货通全球的21世纪,广袤的亚欧非大陆上,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联互通网络,亦是人类的美好新愿景。
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自古就有向海图强、开放包容的传统。十年来,浙江积极构筑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海陆空”全方位拓展新丝路。
9月28日,“义新欧”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始发,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预计20天至25天抵达格鲁吉亚,标志着浙江义乌—波季(格鲁吉亚)线路首发——这也是“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平台的第19条线路。
从丝路上的商贸驼队到轨道上的钢铁驼队,奔驰的“义新欧”中欧班列见证着新丝路的忙碌与繁华。“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营方、义乌市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介绍,目前“义新欧”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9000列,辐射亚欧大陆50个国家(地区)160多个城市。
多年来,“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回程班列还从单一的进口贸易模式向“进出口、转口”贸易模式迭代升级,不仅帮助更多中小外贸企业实现资金融通和贸易畅通,更助力浙江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稳增长、稳外贸注入新动能。
向内辐射内陆腹地,向外拓展海洋空间。仲秋时节的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卡穿梭如织,一艘艘远洋巨轮驶向深蓝……十年来,宁波舟山港融入丝路“牵手”世界,货物吞吐量连续十余年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三。
国际大港为浙江的海上合作打开全新空间。在此背景下,浙江高水平建设宁波“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加强与合作区内国家海洋领域贸易合作,完善宁波舟山港至中北亚、中东欧国家的国际贸易通道,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望向蓝天,浙江亦不断延伸“空中丝绸之路”,该省机场国际航线覆盖全球五大洲,累计运营国际地区货运航线32条,年货邮吞吐量突破百万吨大关……庞大的“海陆空”贸易网,为“一带一路”工笔画增添着生动注脚。
越来越密的联通网络,也进一步推动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十年间,浙江“一带一路”进出口额从6271.7亿元增至17259.3亿元。
在这条四通八达的“繁荣之路”上,浙江还将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携手构建立体互联新网络。
浙企搭乘包机抵达海外洽谈。浙江省商务厅供图
在开放合作中壮大“地瓜经济”
当源源不断的“中国制造”随着“海陆空”贸易网通往全球,人们意识到,当今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市场。
合作共赢,早已成为紧抓时代机遇的浙商们的共识。
印尼是世界上红土镍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18年,浙江民企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尼北马鲁古省哈马黑拉岛建设起纬达贝工业园区,其也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印尼的重点项目。
依托丰富的上游资源优势,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延续海外矿山就地建厂的模式,乘着新能源风口,打造起“镍钴矿产资源开采—湿法冶炼—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应用”的新能源全产业链。目前园区在建的湿法项目即将投产。
纬达贝园区负责人项炳和介绍,园区主动融入所在地打造发展共同体的做法,还获得了印尼总统佐科的极大肯定。他曾经表示,因纬达贝工业园区的存在,园区所在的北马鲁古省经济年增长率达到了27%。
从“浙”里启航,在全球开枝散叶。这种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像地瓜藤蔓一样向八方蔓延,在更大空间实现更好发展的现象,被形象地描述为“地瓜经济”。
除外,浙江还打造起泰中罗勇工业园等一批境外园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产能与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数量居国内第一,推动当地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一带一路”的丰沃土壤为浙江的“地瓜经济”提供了充足养分。而“地瓜”的故事不止于枝繁叶茂,更在根深蒂固。
不久前,由浙江省政府主办的2023中国(浙江)—泰国合作交流会在曼谷举办,26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涉及数字经济、机电设备、清洁能源等领域,签约金额达10.9亿美元……一个个友好合作项目,铺就共赢发展之路。
当前,浙江正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坚持高水平“走出去”闯天下与高质量“引进来”有机统一。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的当下,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正是浙江与世界“对话”的关键之道。
叶鑫教白俄罗斯当地市民矫正胸背部酸痛的功法。受访者本人供图
在共建共享中走好民心相通路
跨群山、通江海,设施联通之网越来越密;买全球、卖全球,贸易畅通之道越来越广……浙江的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在共建“一带一路”大框架下,一批批“小而美”项目,亦造福着当地百姓。
今年7月,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的叶鑫拿到了白俄罗斯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资格证书,其也成为中国各中医药海外中心中派驻医生获批所在国官方中医行医资格的第一人,正式在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持证上岗”。
一根银针、一套推拿术,联通了民心,拉近了距离。一系列“神奇”疗效,很快让不少当地民众成为中医的“铁杆粉丝”。叶鑫回忆,一位白俄罗斯患者经治愈后非常感谢他,送来了代表白俄罗斯人表达心意的巧克力、伏特加;还有一位当地患者一定要带着他去周围的城堡兜风,这份热情“挡也挡不住”。
眼下,这样的中医药海外中心正在越来越多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落地,仅浙江就在以色列、白俄罗斯、新西兰等地建设了多个中医药海外中心。
获得当地民众认可的“小而美”的项目不止于此。在临近撒哈拉沙漠的塞内加尔,浙江援助的乡村打井供水项目,也让200余万民众享受到方便干净的饮用水。当地居民阿米娜塔迪乌普说,项目建设前,她每周要来回步行将近6公里去水塘取水,卫生也没有保障。“乡村打井供水项目为我们的村子建成了一整套供水设施,让我和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喝上干净便捷的饮用水。”
还有为阿曼5万户家庭解决用电问题的光伏项目,为卢旺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鲁班工坊”……得民心、惠民生,十年来,浙江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硕果累累,民心相通之情越来越深。
11月21日,浙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会召开,发布了该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发展报告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清单。就在大会召开前夕,由浙江省委书记率领的代表团刚刚结束对印尼、泰国为期一周的访问,以此深化与两国在经贸投资、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人文交往等领域的合作。
面向未来,浙江正以更主动的姿态、更有力的举措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大省,在深入“对话”中同世界交融、同频发展。
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在上述会议上公开表示,进入下一个金色十年,浙江期待同各方一道,同心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征程,抢抓机遇、共谋发展,以人为本、共增福祉,互学互鉴、共创价值,共同把造福世界的繁荣之路铺得更宽更远、造福百姓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实更好、兼容并蓄的文明之路铺得更加绚丽多彩,共同书写互利共赢、相知相亲、美美与共的丝路新篇章。(完)
中新社上海11月27日电 题:广狭之辨,如何理解世界中国学?
——专访俄罗斯汉学家白若思
作者 文龙杰 徐皇冠
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日前在中国上海举办,还成立了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中国同世界的沟通与对话又添新平台。
俄罗斯的中国研究传统悠久,自18世纪始,俄罗斯汉学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在国际汉学界声誉既隆且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引用过俄国汉学家的著作。俄罗斯如何认识世界中国学?世界中国学与过去的汉学有何异同?俄罗斯汉学家、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结合所研所思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理解“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您作为俄罗斯汉学家,如何看待世界中国学?
白若思:习近平主席讲的“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对我们做文化史研究是极为重要的鼓励。在俄语中,“汉学”与“中国学”通常是一个词。如果参照中文及英文,“汉学”与“中国学”的系列区别在于,前者聚焦历史中国,后者更强调当代中国,前者偏重研究文化、历史、经典,后者偏重研究政治、外交、经济等现实问题。这里的“中国学”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概念。而我更愿意去广义地理解“中国学”,即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个广义的“中国学”涵盖了“汉学”与狭义的“中国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学既关注历史中国,也关注当代中国。
2023年2月,山西太原,市民参观“时代印记——幸福生活的一百个瞬间”展。张云 摄
毫无疑问,世界中国学的提出也拓展了中国研究的广度。以我此次在论坛上讲的早期俄罗斯博物馆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为例,在俄罗斯本土汉学发展之前(18世纪后半叶),俄罗斯人已通过图像了解中国的生活和文化,这在过去不被传统汉学关注,但放在广义的中国学视域下则成为具有学术潜力的课题。
此外,世界中国学的提出,其一大学术指向在于强调世界上不同国家围绕中国研究进行对话。在世界中国学的对话意识提醒下,不同国家关于中国的研究可以相互参考。例如,俄罗斯视角可以弥补英语视角的不足,英语视角可以矫正俄语视角的偏差,从而使俄语世界的中国学与英语世界的中国学均跳出既有的框架束缚。习近平主席在给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对中国学的广阔世界意义讲得很清楚,即推进中国学研究可以“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我相信,未来,世界各国的中国学研究会越来越发展,研究中国学的学者也将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繁荣世界文明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23年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开幕。开幕式上,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宣告成立。张亨伟 摄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与汉学结缘?
白若思:我在圣彼得堡出生和长大,圣彼得堡是俄罗斯传统汉学的中心。自18世纪初到十月革命,圣彼得堡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主要研究机构都集中在此,包括俄罗斯科学院、外交部的亚洲部门、高等学校等。我最初接触的是当地博物馆收藏的古代中国文物,例如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各种中国艺术品,此后逐渐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如古诗词、话本小说等感兴趣。开始我看的是俄文译文,16岁才开始学汉语。后来,我决定把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作为自己的事业,考上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的汉语专业。该校是俄传统汉学的中心,很重视中国历史、文学、古代汉语教学。我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读完本科、硕士、副博士,后来又有机会去美国读博士,所属学科依然是汉语与中国古典文学。
2020年12月,“我眼中的中国和俄罗斯”中俄大学生视频交流会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来自中俄双方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共话中俄风俗和文化。吕品 摄
中新社记者:俄罗斯汉学研究在促进中俄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何种作用?
白若思:在促进俄中文化交流过程中,俄罗斯汉学作用较大。当然,一开始俄中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交流方面。早期的俄中关系以商队贸易为主,俄罗斯进口很多中国商品,中国也对俄罗斯有毛皮等材料和物品需求。
彼得大帝认识到俄中交往重要性,决定发展跟清朝的外交关系。他在北京建立东正教传教士团,主要目的是为外交服务而非传教。东正教传教士团此后成为俄罗斯汉学的摇篮,彼得大帝有很大贡献。18世纪至19世纪,俄罗斯汉学虽发展较慢,但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例如,翻译了一些中国经典,并介绍给普通俄罗斯读者。苏联时期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包括很多童话、神话、现代小说等,提供了更多有关中国文化和百姓生活的知识,激发了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俄罗斯汉学家的研究著作也在这方面有重要贡献。大部分学者持论公允,熟悉中国情况,在自己的研究和科普文章里较全面地描绘出中国人民劳动、奋斗的画面。
2023年7月,莫斯科,首届中俄图书馆论坛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帕什科夫宫举行。田冰 摄
中新社记者:你的汉语水平很高,是如何“炼成”的?你与世界上的其他汉学家交往频繁,能否谈谈对世界汉学研究的概观?
白若思:我在大学读的是汉语专业,另外2001年至2002年、2008年至2009年曾在北京访学。2006年至2010年,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博士,但说实话,仍很难对西方汉学的当代总体发展作出评价。总的来说,不管在北美还是欧洲国家,都能看到旧传统的衰落,同时也能看到发展趋势:新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角度。例如,现在北美有很多学者主要研究中国地方文化、社会特点,使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这种现象也基本符合中国本土历史、文化研究的新趋势,例如,所谓“历史人类学”最近在中国学术界已变得很有名。(完)
俄罗斯汉学家白若思 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1982年出生于俄罗斯,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师从孟列夫(Lev N. Menshikov)、李福清(Boris L. Riftin)、梅维恒(Victor Mair)等著名汉学家。致力于中国宝卷研究,成果丰硕,已出版俄文研究著作《论宝卷在中国文化中的功能:基于<目莲三世宝卷>的考察》(Dragocennye svitki (Baotsiuan’) v duhovnoi kul’ture Kitaia: na primere Baotsiuan’ o Treh Voplosheniyah Muliania)和英文研究著作《多面目莲:明清时期宝卷》(Many Faces of Mulian: The Precious Scrolls of Late Imperial China),并在《通报》(T’oung Pao)、《东方档案》(Archiv Orientalni)、《大亚细亚》(Asia Major)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宝卷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