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5浏览次数:9
中新社上海11月27日电 题:欧洲可从中国经验学到什么?
——专访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
作者 王笈 谢梦圆 彭大伟
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日前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40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全球视野下,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如何成像?欧洲可以从中国经验中学到什么?中西方文明如何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共同发展?中新社“东西问”就此专访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演讲嘉宾,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
施寒微在世界中国学大会 上海论坛上发言。张亨伟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在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提到,儒家传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基石。在您看来,儒家思想如何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产生影响?
施寒微:儒家传统的特点是尊重传统,又开放求新。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思想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并不是中国唯一的学说,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各种学说和解决方案。
研究中国文化传统、文学、宗教、哲学和管理经验的人有一个共识:过去的多种思想和理念,是塑造繁荣未来的丰富的思想宝库。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兼收并蓄,将多种文化融会贯通,发展出了和平解决冲突的策略。
中国文化有着一套正确讨论礼仪、规则和一般规范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增强着中国人的能力,使之可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环境,坚持不同选择,以及等待适当时机做出决定。此外,中国人基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要特点是,能够用出世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并不失幽默和风趣。
2020年9月28日,济南府学文庙大成殿前举行祭孔大典,纪念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1周年。张勇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您能否谈一谈欧洲对中国的兴趣缘起于何时,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施寒微:从16世纪开始,欧洲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葡萄牙人、西方传教士等先后来到澳门。
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欧洲人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翻译、编纂词典,试图在欧洲出版汉语作品,进口瓷器并尝试自己制造,在城堡里建造中式园林、中式风格的房间。
到了19世纪,情况发生变化,当时的中国陷入了一场分崩离析的灾难,太平天国运动等爆发,中国成为殖民者掠夺的对象,清王朝走向灭亡。
20世纪初期,中国被贴上“东亚病夫”的标签,这一时期的年轻人试图改变这一现状,梁启超、毛泽东……他们都想要挽救当时的中国。我们(这一代汉学家)对中国的兴趣正是来自于近代以来中国充满剧烈变化的这一时期。就在四五十年前,没有人能够想象到,中国会取得今天这么大的成就。
2021年5月,一辆北京公交集团的“红色专车”驶过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目前欧洲对中国的研究有哪些主流方向?欧洲可以从中国经验中学到什么?
施寒微:过去四五十年间,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之前,没有人相信中国会有如此大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些发展,欧洲对中国的兴趣,从中国文明的古今一切,转变为了侧重当代中国。欧洲对中国的研究,从汉学变成了政治学,从研究中国的复杂性,变成了研究中国将何去何从、将如何改变世界。
在我看来,这是不够开阔的,因为如果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中国,你会看到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看到机遇。
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始终在努力寻求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过去40多年间,中国深入参与了全球文化交流对话。在规范和价值观方面达成相互理解,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前提。
欧洲人也要开始一次“长征”,我们应当向中国学习,就像中国向欧洲学习一样。为了维护国际秩序,欧洲应进一步加强其机构的代表性并使之更为专业化,以便在国际协商及和平解决冲突中保持不偏不倚,并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欧洲国家林立,观点众多,因此必须推动协商进程,尽可能取得各国人民的支持。
2023年5月,天津大学举办“第十三届国际文化节”,国际学生展示各国青年风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佟郁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西方文明应当如何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共同发展?
施寒微:年轻人走出国门很重要,他们会对其他文化产生兴趣,开阔思维、敞开心扉,寻找到自己的次优选择,有时候次优选择会是更成功的选择。我知道在中国有很多人出国学习,其他国家应该要做得更好。
遗憾的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西欧等,没有足够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并且其人数正在减少,各领域技术劳工缺乏已经成为问题。这不仅涉及智力和历史意识,还涉及普通教育。如果民众都是愚笨的,做出错误决定的概率和风险就会上升。所以我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寻找一种普遍美德。(完)
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王笈 摄
施寒微,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图宾根中国中心主任、资深教授。
中新网杭州11月27日电(郭其钰)“今天直播主要销售我们当地的柑橘、西红花、香榧等农特产品,销售额已经超过20万元了。”日前,在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助农直播间内,新乡贤何吉看着可观的直播销售数据颇为兴奋。
三都镇助农直播间。建德统战 供图
三都镇目前有柑橘、西红花、香榧三个主导产业示范区,特别是种植柑橘的历史由来已久,柑橘品种有17种,采摘季从9月一直持续到次年5月。目前当地柑橘种植面积达2.8万亩,年产量6万吨左右,是杭州地区最大的柑橘主产区。
金秋时节,正值农产品丰收,在外打拼多年的何吉响应家乡号召,回到三都镇打造吉远电商共富工坊,通过共富直播间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组织了由10多人组成的电商销售团队,在各大电商平台都有店铺,以直播带货的形式帮助附近村民销售农产品。”何吉介绍,目前该团队电商销售额已超300万元,其中销售柑橘10万公斤,与28名种植户签订了包销合同。
在大棚架起直播间,柑橘、西红花等农产品变身“网红尖货”的背后,是三都镇积极探索“乡贤+”模式,不断激活新乡贤资源,对当地农产品进行“提档、扩面、延链”。
“新乡贤有着敏锐的互联网思维和市场化眼光,他们回到家乡后带来直播带货这种农产品销售模式,为我们的柑橘、西红花等农产品带来了更多商机和发展。”三都镇党委委员吴杰表示,为了拓宽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当地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借助新乡贤资源开展助农直播带货,助力乡村共同富裕。
今年来,利用第十届柑橘节等契机,三都镇已举办了十几场助农直播活动,因价格亲民、品质好,农产品的回头客和新客户越来越多,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吴杰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引导新乡贤参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更多群众“零门槛”参与电商活动,将越来越多农特产品推上“云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解锁产业发展和致富增收“新密码”。(完)